埇桥区沱河街道用“党建绣花针”织密“为民服务网”
春日的傍晚,走进埇桥区沱河街道宿东社区三十三处小区,干净整洁的道路旁,车辆停放整齐,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,老人在长椅上闲话家常,处处洋溢着温馨和谐的氛围。然而4个月前,这里还是另一番景象:楼道灯常年不亮、飞线充电隐患重重、电动车乱停乱放……这一转变,正是沱河街道以党建为纽带,探索基层治理新模式的生动实践。
自今年1月起,宿东社区探索推行以党建为核心、多元融合的无物管小区长效管理模式,将小区划分若干党员责任区,动员广大党员、包联单位、志愿者、网格员、热心居民等积极参与小区自治。通过构建“1+3+N”红色管家网络(1个社区党总支核心,3类治理主体,N项服务事项),在两个无物管小区建立党员责任区12个,联动包联单位3家,组建由236名党员、网格员、志愿者构成的自治队伍。截至目前,累计解决楼道灯不亮、飞线充电、楼道堆物、乱停乱放等治理顽疾627件,构建起“党建引领、小区自治”的治理新格局。
基层治理必须凝聚各方力量。韩池孜社区借鉴新时代“枫桥经验”,成立啄木鸟志愿服务团,整合支部党员、网格员、楼栋长、业主委员会、小区物业经理、保洁队长、保安队长等多方力量,形成“楼栋有党员、诉求有响应”的治理网络。同时,通过党员户挂牌亮身份、设立党员责任区,明确党员在小区治理中的先锋模范作用,让党员成为小区治理的“领头雁”和“主心骨”。党员们主动亮出身份,积极履行责任,带头参与小区的日常管理和各项服务工作,如开展志愿服务活动、调解邻里纠纷等,推动小区治理水平不断提升,有效将党的组织优势转化为基层治理的实际效能。
“小区的事,大家商量着办。”这是沱河街道基层治理的一个重要理念。各社区畅通居民参与小区治理渠道,建立居民议事日制度,听民意、解民忧,通过“议题收集-民主协商-项目认领-结果公示”四步法,主动把群众请进来反映问题,社区、小区和有关部门联动解决问题。“以前小区里坑坑洼洼有积水,我们向社区反映后,很快就得到了解决。”居民李先生说,“社区还定期召开协商议事会,让我们直接参与小区的治理决策。”截至目前,社区共召开小区协商议事会10场,解决群众关心关切的非机动车充电、噪音扰民、绿化“毁绿种菜”、公共座椅损坏等20余项治理顽疾。通过民主协商的方式,不仅帮助居民解决了实际问题,还增强了他们对小区的归属感和责任感。
从邻里间的热切交流,到社区难题的高效破解;从党员先锋的模范带头,到全体居民的踊跃参与,党建如同一条坚韧纽带,串联起各方力量。沱河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将持续以党建为引领,不断创新基层治理新模式,用“党建绣花针”织密“为民服务网”,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。